科学发展观
发布日期:2025-08-04
浏览量:
历史背景与时间节点
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但城乡差距、区域差距、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日益凸显;资源环境约束趋紧,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社会利益格局深刻调整,各类矛盾和问题相互交织,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成为我们党必须回答的重大课题。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经历了一个逐步探索和完善的过程。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这是科学发展观的首次正式提出。此后,胡锦涛在多个重要场合对科学发展观的内涵、要求等进行了深入阐述。2007年党的十七大,对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作出全面系统阐述,并将其写入党章。2012年党的十八大,将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标志着这一思想的成熟和完善。
核心内容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是“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以人为本” 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切实保障人民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全面发展” 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全面进步;“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领导人论述
胡锦涛在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树立和落实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对于我们更好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具有重大意义。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这是二十多年改革开放实践的经验总结,是战胜非典疫情给我们的重要启示,也是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出处:《胡锦涛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104页)。
重要文件
党的十七大报告是全面阐述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文件。报告对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进行了系统阐述,指出“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出处:《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10页。)
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指出“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报告强调要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体现到党的建设各方面。(出处:《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6页。)
道德意义
科学发展观在人们的道德记忆中留下了深刻印记,它所蕴含的价值理念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道德指引。“以人为本 的核心思想,让 “关注人的需求、尊重人的价值”成为社会共识,使人们在发展实践中更加注重民生改善,关心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这种对人的重视沉淀为一种道德自觉,影响着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节奏。
“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塑造了“统筹兼顾、和谐发展”的道德风尚。它让人们认识到,发展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不能只追求经济增长而忽视社会进步和生态保护,这种对发展整体性、长远性的考量,成为一种道德准则,引导着政府决策、企业行为和个人选择,推动社会形成更加理性、文明的发展观念。
科学发展观所体现的责任担当,也成为党员干部的道德标杆。它让人们记住,发展是为了人民,党员干部必须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切实为人民谋福祉,这种记忆成为党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的精神纽带,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道德支撑和精神动力,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在发展的道路上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
上一篇 : 社会主义荣辱观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