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发布日期:2025-08-04
浏览量:
历史背景与时间节点
进入21世纪,我国改革开放持续深化,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不断调整,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呈现出多元多样的态势。在这一过程中,社会道德领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部分人价值观念扭曲,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有所蔓延,是非、善恶、美丑界限模糊,见利忘义、损人利己等现象时有发生,这些都对社会风气和道德建设带来了负面影响。
2006年3月4日,胡锦涛在参加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民盟、民进界委员联组讨论时,明确提出了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新形势下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指明了方向。此后,全国范围内迅速掀起了学习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热潮,使其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核心内容
“社会主义荣辱观”思想的核心内容,是围绕“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构建的价值准则与行为规范,旨在明确当代中国最基本的是非、善恶、美丑界限。其以“坚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为首要准则,强调爱国是民族精神的核心,是公民应有的根本操守;“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突出人民立场,倡导将个人价值融入为人民服务的实践中。在社会伦理层面,“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倡导科学精神,反对封建迷信;“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强调劳动创造价值,推崇勤劳实干的品质。在人际与社会关系中,“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倡导集体主义精神,鼓励互助合作;“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突出诚信是社会交往的基石,反对唯利是图。在行为规范上,“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强调法治意识,维护社会秩序;“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倡导勤俭节约、奋发进取,抵制享乐主义。这八个方面相互关联,既传承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又契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求,为公民道德建设提供了明确导向,是凝聚社会共识、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价值支撑。
领导人论述
胡锦涛在提出社会主义荣辱观时强调:“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里,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绝对不能混淆,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都必须旗帜鲜明。”(出处:《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317页。)
重要文件
2006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转发了《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关于组织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宣传教育的意见》,对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宣传教育工作作出全面部署。意见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宣传教育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出处:中国政府网:www.gov.cn)
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这一论述将社会主义荣辱观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使其成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出处:《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26页)。
道德意义
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全社会构建了清晰的道德记忆坐标。“八荣八耻”以简洁明了、通俗易懂的语言,将抽象的道德规范转化为具体可感的行为准则,让人们在面对各种社会现象时,能够迅速判断是非荣辱。这种清晰的价值判断标准,如同在人们的脑海中刻下了一道道德印记,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当提及热爱祖国、服务人民、诚实守信等内容时,人们都会自然联想到社会主义荣辱观所倡导的价值取向,从而规范自身行为。
它强化了社会成员对优良道德传统的集体记忆。社会主义荣辱观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如艰苦奋斗、团结互助等,同时结合时代特征赋予其新的内涵。通过广泛的宣传教育和实践活动,这些优良道德传统以更加鲜活的形式进入人们的记忆,使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自觉传承和践行,让中华民族的道德基因得以延续和弘扬。
此外,社会主义荣辱观为社会风尚的塑造提供了持久的道德记忆动力。在其引领下,全社会形成了崇尚先进、学习先进的良好氛围,涌现出一大批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先进典型。这些先进典型的事迹和精神,成为了社会道德记忆的生动素材,不断激励着人们向更高的道德境界迈进,推动着社会整体道德水平的提升,为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力量。
上一篇 : 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