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共产党员的修养》
发布日期:2025-08-05
浏览量:
历史背景与时间节点
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民族危机深重,党的建设面临严峻考验。随着党员队伍迅速扩大,不少新党员来自非无产阶级阶层,思想上存在各种非无产阶级意识,如个人主义、官僚主义等,影响着党的团结统一和战斗力。同时,党内还存在教条主义倾向,部分党员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条化,忽视结合实际进行思想改造。
在这样的背景下,1939年7月,刘少奇在延安马克思列宁学院发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的演讲,系统阐述了共产党员修养的重要性、内容和方法。这次演讲针对性地回应了当时党内存在的思想问题,为党员修养提供了具体指引。1943年,该演讲经整理修订后正式出版,成为延安整风运动中党员学习的重要文献,此后在不同历史时期多次再版,始终是党员教育的经典教材。
核心内容
《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系统回答了共产党员为什么要修养、在哪些方面进行修养、怎样修养等问题。其核心内容包括以下方面:
明确修养目的:共产党员的基本责任是为了实现共产主义,要担负起改造世界的“大任”,就必须注意党性锻炼和修养。这是党员本质的改造,党员需在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同时改造自己。
强调修养内容:共产党员要从多方面加强修养,包括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修养,运用其立场、观点和方法处理问题的修养,无产阶级革命战略、战术修养,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修养,党内团结、批评与自我批评及遵守纪律的修养,艰苦奋斗工作作风修养,联系群众修养以及科学知识修养等,其中思想意识修养是基础。
指出修养方法:把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和方法同思想意识的修养锻炼密切联系,将其普遍真理与具体革命实践相结合。从理论学习和革命斗争实践中建立共产主义世界观和无产阶级坚定立场,据此检查思想行动,纠正不正确思想意识,与党内错误思想意识斗争,用严格立场和正确原则约束自己。
突出党性原则:除了无产阶级与人类解放的利益外,共产党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和目的。共产党员应无条件地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把个人利益溶化在党的利益之中,克己奉公,必要时不惜牺牲一切,这是党性原则和共产主义道德的最高表现。同时,要把维护党的团结、纯洁党的思想、巩固党的组织作为自己的最高责任。
领导人论述
刘少奇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深刻指出:“共产党员的修养,是无产阶级革命家所必需有的修养。我们的修养不能脱离革命的实践,不能脱离广大劳动群众的、特别是无产阶级群众的实际革命运动。”(出处:《论共产党的修养》,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8页。)
他还在《关于白区的党和群众工作》中强调:“我们是以群众中一员的资格,在群众中出现,提出主张和办法,使群众自愿地接受,自动地跟着我们行动,而不是以共产党员或者自命为领袖的资格去命令和指挥群众。”(出处:《刘少奇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60页。)
重要文件
1941年7月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增强党性的决定》,这是党的历史上第一个以增强党性为主题的中央文件。文件列举了当时党内存在的违反党性的各种倾向,强调要增强党性。刘少奇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阐述了党性问题,与该文件所强调的增强党性要求相契合,对党员加强党性修养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出处:浙江档案网www.zjda.gov.cn)
道德意义
《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为中国共产党人构建了独特的道德记忆体系。书中所倡导的 “把党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等价值追求,成为一代代党员的精神坐标。无论是革命年代面对严刑拷打坚守信仰的烈士,还是建设时期默默奉献的模范党员,他们的行为背后都能看到这种道德记忆的深刻影响,让“共产党员”这一身份与崇高的道德追求紧密相连。
它所阐述的修养方法,如批评与自我批评、“慎独”等,沉淀为党内的道德实践传统。党员在组织生活中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在日常工作中时刻自省自律,这些行为模式源于书中的教导,并逐渐内化为党员的道德习惯。这种记忆跨越时代,即使在不同历史时期,党员修养的具体内容有所发展,但重视自我改造、追求思想进步的核心精神始终未变。
更重要的是,该书将马克思主义修养观与中国传统道德智慧相结合,如对“慎独”的创造性转化,让党员在道德修养上既有理论指导,又有文化根基。这种融合使共产党人的道德记忆既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又扎根于民族文化土壤,容易被党员和群众理解接受,从而形成强大的精神凝聚力,为党的长期执政和事业发展提供了深厚的道德支撑。
上一篇 : 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