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思想
发布日期:2025-08-07
浏览量:
历史背景与时间节点
在20世纪30年代末至40年代,中国正处于抗日战争的艰难时期,面临着日本侵略者的残酷进攻和国民党反动派的封锁打压。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根据地面临着严峻的经济困难和生存挑战,同时,党内也存在一些思想作风问题,需要加强凝聚力和战斗力。此外,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为“为人民服务”思想的形成提供了理论基础,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斗争中与人民群众建立的深厚联系,也为这一思想的产生提供了实践土壤。
1939年2月,毛泽东在关于《孔子的哲学思想》给张闻天的信中首次提出“为人民服务”概念。1942年5月,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再次提及文艺要为人民服务。1944年9月8日,毛泽东在张思德追悼会上发表著名演讲《为人民服务》,系统阐述该思想。1945年4月,在党的七大报告《论联合政府》中,对“为人民服务” 作了全面系统的阐发,并将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写入党的七大党章。
核心内容
“为人民服务” 思想是毛泽东基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结合中国革命实际提出的重要理念。它强调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军队的一切工作都要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和价值追求。这一思想通过张思德的模范事迹得到生动诠释,在党的七大上成为全党的共识和行动指南,之后贯穿于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全过程。
根本宗旨:中国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完全”“彻底”体现了为人民谋利益的纯粹性和极致性,要求党员干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能半心半意或三心二意。
生死观: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鼓励共产党人在为人民服务的事业中,要不惧牺牲,将个人生死与人民利益紧密相连。
对待批评的态度:因为是为人民服务,所以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不管是谁提出的批评,只要说得对,就改正;如果提出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就照办。强调要虚心接受批评,以改进工作更好地服务人民。
团结奋斗:号召全党全军为了人民的利益,为了共同的革命目标团结起来。大家来自五湖四海,要和全国大多数人民走同一条路,干部要关心战士,革命队伍的人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
领导人论述
首次提出:1939年2月,毛泽东在《关于孔子的哲学思想》给张闻天的信中指出,封建道德“不勇于为人民服务”,首次提出“为人民服务”概念(出处:《毛泽东书信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47页)。
系统阐述:1944年9月8日,毛泽东在中央警备团追悼张思德的会上作了《为人民服务》演讲,会中提出了“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的生死观。(出处:《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04页。)
理论升华:1945年4月,毛泽东在党的七大《论联合政府》报告中提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并将其作为党的根本宗旨,强调“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出处:《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1094-1096页。)
重要文件
党章确立:1945年党的七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总纲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具有全心全意为中国人民服务的精神”,首次将“为人民服务”写入党章。(出处:《中国共产党章程汇编:从一大到十七大》,中央党史出版社2007年版,第46页。)
宪法规范: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18条规定:“一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必须效忠人民民主制度,服从宪法和法律,努力为人民服务”,将“为人民服务”上升为国家法律义务。(出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第9页。)
道德意义
“为人民服务”思想具有深远的道德意义和影响:在革命战争年代,它是凝聚革命力量的精神纽带,激励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军队为人民解放冲锋陷阵、无私奉献,人民军队因始终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赢得群众支持,为新中国建立奠定基础;同时,它促使党和军队与人民群众形成血肉联系,党员干部深入群众办实事,群众踊跃支持革命,铸就“军民鱼水情”,并塑造了党以人民利益为先的鲜明形象,成为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增强了党的号召力。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时期,这一思想持续推动社会进步,激励党员干部围绕人民需求推进经济建设、民生改善、科技创新等事业,脱贫攻坚中数百万干部扎根贫困地区助群众致富,便是生动例证,彰显了其跨越时代的实践价值。
上一篇 : 没有了
下一篇:毛泽东的集体主义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