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道德记忆理论
党的道德观
党德建设史
道德故事
党德记忆载体
党德视听志
学术研讨
实践活动
原创作品
精品微课
经典影像
搜索

学雷锋运动

发布日期:2025-08-11 浏览量: 

历史背景与时间节点

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苦探索时期,亟需凝聚全社会的精神力量。雷锋(1940-1962)作为一名普通解放军战士,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和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行为,成为新时代青年的典范。1962年8月15日,雷锋因公殉职后,其事迹逐渐被广泛宣传。1963年3月5日,毛泽东为雷锋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随后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同为雷锋题词,全国范围内迅速掀起学雷锋热潮。此后,学雷锋活动历经不同历史时期,持续开展,成为中国历时最久、影响最广的群众性道德实践活动之一,3月5日也成为“学雷锋纪念日”。

核心内容

学雷锋运动以弘扬雷锋精神为核心,旨在倡导全社会学习雷锋的高尚品德和行为风范。雷锋精神的核心内涵包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敬业精神,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创业精神,立足岗位、甘于平凡的螺丝钉精神,以及助人为乐、关爱他人的互助精神。

实践中,活动形式不断丰富,涵盖日常志愿服务(如扶老携幼、帮困助残、社区服务)、岗位建功(如立足本职钻研业务、争创佳绩)、公益行动(如义务劳动、捐款捐物)等。不同时期结合时代需求赋予活动新内涵,如改革开放后强调雷锋精神与市场经济的契合性,新时代则将学雷锋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推动志愿服务制度化、常态化。

领导人论述

毛泽东:1963年3月5日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1963年3月23日再次题词“雷锋同志是劳动人民的好儿子,毛主席的好战士”。

周恩来:1963年3月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憎爱分明的阶级立场,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奋不顾身的无产阶级斗志”,精准概括了雷锋精神的核心要素。

邓小平:1963年题词“谁愿当一个真正的共产主义者,就应该向雷锋同志的品德和风格学习”;1980年指出“雷锋精神是永恒的,是社会主义中国的精神财富”。

习近平:2018年9月28日在辽宁考察时强调“雷锋是时代的楷模,雷锋精神是永恒的。它是五千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革命文化的结合,‘积小善为大善,善莫大焉’,这与我们党‘为人民服务’、‘做人民勤务员’是一脉相承的。所以,雷锋精神永远值得弘扬”。

重要文件

《中共中央关于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的意见》(2012年):明确指出“雷锋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生动体现”,要求 “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机制化,形成践行雷锋精神、争当先进模范的生动局面”,并提出“以青少年为重点,以社会志愿服务为载体,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实践路径。

《关于在全国开展学习雷锋同志活动的通知》(1963年),中央宣传部、共青团中央等联合印发):号召 “各级党委和共青团组织要把学习雷锋同志的活动,作为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切实抓好”,要求 “通过学习雷锋同志的事迹和精神,提高广大群众的思想觉悟,推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

《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2019年):将学雷锋活动纳入“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范畴,强调“学雷锋和志愿服务是践行社会主义道德的重要途径,要弘扬雷锋精神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

道德意义

从道德意义角度看,学雷锋运动构建了中华民族共同的道德记忆符号。雷锋的日记(如“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雨中送大娘、带病参加劳动等事迹,成为具象化的道德记忆载体,将“无私奉献”“助人为乐”等抽象道德准则转化为可感知、可模仿的行为范式。

这种道德记忆通过代际传递融入社会文化基因:学校教育中,雷锋故事成为德育必修课;社会生活中,“学雷锋做好事”成为集体行为习惯;志愿服务中,“雷锋精神”成为行动指南。尽管不同时期对雷锋精神的解读略有侧重,但“向善”的核心始终未变,它抵御了价值多元时代的道德相对主义,为全社会提供了稳定的道德坐标。截至目前,全国注册志愿者已超2.3亿人,学雷锋运动衍生的志愿服务体系,使雷锋精神在新时代焕发生机,证明了道德记忆的强大生命力和凝聚力。

 

文章来源:中华伦理文明研究中心  文章编辑:admin 

上一篇 :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