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发布日期:2025-08-08
浏览量:
丁玲(1904—1986),原名蒋伟,湖南临澧人。少年随母辗转湘北,就读长沙周南女校;1922年入上海平民女校,聆听陈独秀、李达授课,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1927 年以《莎菲女士的日记》震动文坛,1930 年加入“左联”,1932 年秘密入党,旋即成为左翼文学核心女将。延安时期任中国文艺协会主任、《解放日报》副刊主编,以女性视角记录革命风云。1946 年冬,她随土改工作团深入河北涿鹿、怀来一带,在桑干河畔住炕头、吃派饭,三个月记录二十万字田野笔记,为本书奠基。本书1948年6月由东北新华书店印行初版,人民文学出版社1949年9月发行全国首版,2019 年推出“红色经典典藏版”,增补作者1951年致读者书简一篇。本书于1951年获斯大林文学奖二等奖,1994年入选中宣部“百种爱国主义教育图书”。
小说截取1946年冬至1947年春华北解放区暖水屯的土地改革横断面,以农民张裕民、程仁等人的觉醒与地主钱文贵的没落为主线,铺陈出土地、权力、人心的三重嬗变。丁玲让桑干河的四季成为叙事节拍:春旱的焦躁、夏锄的汗水、秋收的欢笑,把分地、算账、诉苦、建政等宏大事件化入炕头、场院、河岸的日常场景。农民第一次抬头直视地主,妇女第一次走上大会台控诉,干部第一次当众承认“差点犯了恩赐观点”,这些微观瞬间汇成一条滚滚向前的河流:被压迫者终于成为历史的主人。
作品以土地改革为镜,折射共产党“一切从人民出发”的核心伦理:干部只有放下“救世主”姿态,才能真正赢得群众;农民只有在自我觉醒中挺直脊梁,才能获得持久尊严。丁玲用细腻笔触写下“人民自己解放自己”的真理——真正的解放不是分得的土地,而是觉醒的灵魂与挺直的脊梁。
上一篇 : 《可爱的中国》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