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道德记忆理论
党的道德观
党德建设史
道德故事
党德记忆载体
党德视听志
学术研讨
实践活动
原创作品
精品微课
经典影像
搜索

邓小平的“两个文明一起抓”思想

发布日期:2025-08-05 浏览量: 

历史背景与时间节点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社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国民经济迅速复苏,物质财富不断积累,但与此同时,社会思想领域也出现了新的挑战:部分人在“向钱看”的潮流中迷失方向,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有所抬头,封建迷信、腐朽文化沉渣泛起,精神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发展呈现不平衡态势。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邓小平率先提出“两个文明一起抓”的重要思想。1979年10月,他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明确指出:“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一论述首次清晰勾勒出“两个文明”的辩证关系。此后,他在1983年、1985年等多个重要场合反复强调“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反对“一手硬、一手软”的倾向,使这一思想逐步成为改革开放初期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指导原则。

核心内容

邓小平思想中“两个文明一手抓”的核心内容,强调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要协调发展、同步推进,二者不可偏废。物质文明建设是基础,致力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物质生活水平,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物质保障。精神文明建设同样关键,注重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提升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为物质文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缺一不可。既反对只重物质文明而忽视精神文明的片面倾向,也反对脱离物质文明空谈精神文明的错误做法,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最终实现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进步,推动社会全面发展。

领导人论述

邓小平对“两个文明”的论述始终贯穿着鲜明的问题意识和实践导向。1985年3月,他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告诫全党:“我们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时,一定要坚持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坚持五讲四美三热爱,教育全国人民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这四条里面,理想和纪律特别重要。”他尖锐指出:“经济建设这一手我们搞得相当有成绩,形势喜人,这是我们国家的成功。但风气如果坏下去,经济搞成功又有什么意义?会在另一方面变质,反过来影响整个经济变质,发展下去会形成贪污、盗窃、贿赂横行的世界。”(出处:《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0页)

1992年南方谈话中,他再次强调:“广东二十年赶上亚洲‘四小龙’,不仅经济要上去,社会秩序、社会风气也要搞好,两个文明建设都要超过他们,这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出处:《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8页)。

1952241479792795648.png

重要文件

1982年党的十二大报告首次将“两个文明建设”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布局,报告强调“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一定要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将其作为“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重要目标。(出处:《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5页。)

1952241013277138944.png

1986年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进一步系统阐述了“两个文明”的辩证关系:“物质文明为精神文明的发展提供物质条件和实践经验,精神文明又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为它的正确发展方向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这份决议成为指导 “两个文明一起抓”实践的纲领性文件,使这一思想从理论构想转化为具体的行动指南。(出处:《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册,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174页。)

1952241289841156096.png

道德意义

“两个文明一起抓”的思想,为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社会注入了深刻的道德记忆底色。它打破了“物质丰富必然带来精神进步”的迷思,让全社会意识到:发展的终极目标不仅是物质的充裕,更是人的精神富足。这种认知沉淀为集体记忆中“全面发展”的道德标尺——当人们评价一个时代的进步时,既会关注GDP的增长,也会审视社会风气的清朗、道德水准的高下,这种双重维度的价值判断,正是“两个文明”思想留下的精神印记。

思想中蕴含的“精神文明反哺物质文明”的辩证思维,塑造了社会对“道德力量”的集体认同。从80年代“五讲四美”活动中群众自发维护公共秩序,到90年代“抗洪精神”凝聚抢险合力,再到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背后都能看到“精神动力支撑物质创造”的逻辑延续。这种记忆让人们相信,高尚的道德情操、坚定的理想信念,不仅是精神层面的追求,更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实际力量。

更深远的是,“两手都要硬”的警示,成为防范发展失衡的道德预警。当社会出现重物质轻精神的倾向时,人们总会回溯邓小平的告诫,唤醒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视。这种记忆如同一条隐形的缰绳,确保中国的发展不偏离“物质富裕、精神富足”的轨道,让“全面发展”的理念始终成为民族前行的精神坐标。

文章来源:中华伦理文明新形态  文章编辑:admin 

上一篇 :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