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道德记忆理论
党的道德观
党德建设史
道德故事
党德记忆载体
党德视听志
学术研讨
实践活动
原创作品
精品微课
经典影像
搜索

习近平的“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思想

发布日期:2025-08-03 浏览量: 

历史背景与时间节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国家治理面临诸多新课题新挑战。随着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社会利益关系日趋复杂,仅靠法律的刚性约束难以完全调节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而道德的柔性教化若缺乏法律支撑也易流于空泛。同时,法治建设中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部分群众法治观念淡薄,道德失范现象时有发生,影响社会和谐稳定。

在此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法治与德治的关系,不断丰富和发展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思想。2012年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重要场合对这一思想进行阐述。2014年10月,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上,他明确提出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原则之一,使这一思想在国家法治建设顶层设计中占据重要地位,成为新时代国家治理的重要指导思想。

核心内容

习近平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核心内容,是强调法治和德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使二者在国家治理中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体如下:

强化道德对法治的支撑作用: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为全面依法治国创造良好人文环境。在道德体系中体现法治要求,发挥道德对法治的滋养作用,使道德体系同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衔接、相协调、相促进。在道德教育中突出法治内涵,培育人们的法律信仰、法治观念、规则意识,引导人们自觉履行义务,营造讲法治、守法治的文化环境。

把道德要求贯彻到法治建设中:以法治承载道德理念,让道德有可靠制度支撑。法律法规要树立鲜明道德导向,弘扬美德义行,立法、执法、司法都要体现社会主义道德要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其中,使社会主义法治成为良法善治。将实践中广泛认同、较为成熟、操作性强的道德要求及时上升为法律规范,引导全社会崇德向善。

运用法治手段解决道德领域突出问题:法律是底线的道德,也是道德的保障。要加强相关立法工作,明确对失德行为的惩戒措施,依法加强对群众反映强烈的失德行为的整治。如建立征信系统,完善守法诚信褒奖机制和违法失信惩戒机制,加大对见利忘义、制假售假等违法行为的执法力度,让败德违法者受到惩治。

提高全民法治意识和道德自觉: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引导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使人们信仰和崇敬宪法法律。同时加强道德建设,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提升全社会思想道德素质。把全民普法和全民守法作为依法治国的基础性工作,推动全体人民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引导人民群众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发挥领导干部的关键作用:领导干部应做全面依法治国的组织者、推动者,也做道德建设的倡导者、示范者。要坚持把领导干部带头学法、模范守法作为全面依法治国的关键,推动领导干部学法经常化、制度化。领导干部要成为道德楷模,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注重家庭、家教、家风,以实际行动带动全社会崇德向善、尊法守法。

领导人论述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七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提到:“法律是准绳,任何时候都必须遵循;道德是基石,任何时候都不可忽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把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依法执政基本方式落实好,把法治中国建设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使法治和德治在国家治理中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出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133页。)

1951560070262497280.png

重要文件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将“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作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五大基本原则之一,指出“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必须坚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培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出处:求是网www.qstheory.cn)

党的十九大报告在阐述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时,强调“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同时指出“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激励人们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进一步体现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要求。(出处:《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年版,第30页。)

1951560336554663936.png 

道德意义

习近平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思想,为社会注入了深刻的道德记忆内核。法律将道德要求固化为刚性规则,让“诚实守信”“尊老爱幼”等传统美德不再仅仅是口头倡导,而是通过法律的约束与保障,成为人们行为中难以磨灭的记忆印记。当法律对失信行为进行惩戒、对见义勇为予以褒奖时,这些具体案例会深深镌刻在社会成员的记忆中,强化对道德准则的认同与遵循。

同时,德治的滋养让法治精神更易融入民族的道德记忆。通过弘扬中华优秀传统道德文化,将法治理念与道德传统相结合,使法治不仅是外在的行为规范,更成为内心的道德自觉。人们在学习法律知识、遵守法律规定的过程中,会自然联想到其中蕴含的道德价值,如公平正义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理念相呼应,从而在记忆中构建起法治与德治交融的认知,让遵法守法成为一种道德习惯。

这种思想还推动了道德记忆的传承与创新。它既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治理智慧中“礼法合治”的精髓,又结合新时代特点赋予其新的内涵,使古老的道德记忆在现代国家治理中焕发新的活力。当社会成员在法治实践中感受道德温度,在道德践行中体会法治保障时,这种融合的记忆会代代相传,成为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深厚精神力量。

 


文章来源:中华伦理文明研究中心  文章编辑:admin 

上一篇 : 习近平的“正确义利观”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