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道德记忆理论
党的道德观
党德建设史
道德故事
党德记忆载体
党德视听志
学术研讨
实践活动
原创作品
精品微课
经典影像
搜索

习近平的“正确义利观”思想

发布日期:2025-08-07 浏览量: 

历史背景与时间节点

进入新时代,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深刻变化,在国际舞台上的角色日益重要,如何处理与其他国家的利益关系、树立负责任大国形象成为重要课题。同时,国内社会利益格局深刻调整,一些领域出现重利轻义、见利忘义的现象,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在这样的背景下,正确义利观的提出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

2013年3月,习近平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演讲时首次提出正确义利观,强调“国与国之间要讲信义、重情义、扬正义、树道义”。此后,他在多个国际场合,如访问非洲、出席国际会议等,多次阐述正确义利观的内涵和要求,使其成为中国外交政策的重要指导思想。在国内,随着社会治理的深入推进,正确义利观也逐渐融入社会道德建设,引导人们处理个人、集体与国家之间的利益关系,成为新时代价值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核心内容

习近平的正确义利观在实践中体现为国际国内两个维度的协同推进。在国际层面,中国在对外交往中坚持义利并举、以义为先,在涉及全球发展、国际合作等问题上,注重维护发展中国家利益,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而不附加政治条件。例如,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合作项目惠及沿线各国人民;在应对气候变化、公共卫生危机等全球性问题上,积极承担大国责任,展现出重义轻利的担当。

在国内层面,正确义利观引导社会成员处理好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通过倡导诚信经营、志愿服务、见义勇为等行为,弘扬重义轻利的传统美德,抵制唯利是图的不良风气。其核心内容可概括为:在国际交往中,坚持义利相兼、以义为先,把中华民族“弘义融利”的传统理念转化为外交实践;在国内治理中,强调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鼓励人们在追求合理利益的同时坚守道德底线,做到见利思义、义利兼顾。

领导人论述

习近平总书记对正确义利观有诸多深刻论述。他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出席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60周年纪念大会并发表主旨讲话指出:“义,反映的是我们的一个理念,共产党人、社会主义国家的理念。这个世界上一部分人过得很好,一部分人过得很不好,不是个好现象。真正的快乐幸福是大家共同快乐、共同幸福。我们希望全世界共同发展,特别是希望广大发展中国家加快发展。”(出处:求是网www.qstheory.cn)

在谈到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时,他强调:“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也是外交工作的生命。做好外交工作,胸中要装着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国内大局就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国际大局就是为我国改革发展稳定争取良好外部条件,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维护世界和平稳定、促进共同发展。要找到利益的共同点和交汇点,坚持正确义利观,有原则、讲情谊、讲道义,多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出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外文出版社2018年版,第299页。)

1952247724528443392.png

重要文件

党的十九大报告在阐述中国外交政策时,体现了正确义利观的理念,指出 “中国将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恪守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坚定不移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合作,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出处:中国政府网www.gov.com)

2018年召开的中央外事工作会议,将正确义利观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重要理念,强调在对外工作中要“坚持正确义利观,做到义利兼顾,讲信义、重情义、扬正义、树道义”。(出处:新华网www.xinhuanet.com)

道德意义

正确义利观为新时代的中国社会注入了深厚的道德记忆因子。在国际交往中,中国在非洲援建的学校、在亚洲修建的铁路、在全球抗疫中提供的疫苗援助等,这些“重义轻利”的实践,成为镌刻在世界舞台上的中国道德印记,让“中国担当”与“义利并举”紧密相连,也让国人记住了祖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道义追求。

在国内,正确义利观重塑了社会的利益伦理记忆。从企业家在疫情期间捐赠物资、不哄抬物价,到普通人在生活中见义勇为、助人为乐,这些行为背后都能看到“见利思义”的道德准则在发挥作用。这种记忆让人们明白,利益追求不应突破道德底线,个人发展要与社会进步相协调,形成了“义在利先”的价值共识。

更深远的是,正确义利观将中华民族“弘义融利”的传统美德与新时代的价值追求相融合,如“一带一路”中的合作共赢理念与古代丝绸之路的“和平友好、互利互惠”精神一脉相承。这种对传统道德的创造性转化,让民族的道德记忆在新时代焕发生机,既增强了国人的文化自信和道德自觉,也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道德支撑,使“义利兼顾”成为跨越国界的价值共鸣。

文章来源:中华伦理文明研究中心  文章编辑:admin 

上一篇 :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