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雷锋运动
发布日期:2025-08-03
浏览量:
历史背景与时间节点
20世纪60年代初,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建设的艰难探索期,经历了“大跃进”后的经济调整,社会亟需凝聚精神力量、培育良好风尚。1962年8月15日,沈阳军区工程兵某部战士雷锋因公殉职,这位年仅22岁的青年在短暂一生中,以“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的信念,留下了助人为乐、爱岗敬业的无数事迹。
1963年3月5日,毛泽东为雷锋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也相继题词,掀起全国性学习热潮。此后,每年3月被确定为“学雷锋月”,这一运动从军队扩展到全国各行各业,从短期宣传升华为持续性的社会道德实践,成为跨越半个多世纪的精神传承载体。
改革开放后,学雷锋运动逐步从集中性活动向常态化实践转变。1980年,全国总工会等部门联合发起“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将雷锋精神融入社会公德建设;90年代,“青年志愿者行动”兴起,志愿者们在社区服务、救灾抢险中践行雷锋式奉献,使“学雷锋”从道德号召转化为具体服务。进入新时代,学雷锋活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深度融合,各地通过“最美人物”评选、“志愿积分制”等创新形式,让雷锋精神融入日常:疫情防控中,志愿者化身“摆渡人”接送医护;乡村振兴里,驻村干部像雷锋那样扎根基层,学雷锋运动呈现出“立足岗位、融入生活”的新特征。
核心内容
学雷锋运动的核心内容始终围绕雷锋精神的本质展开,可凝练为三个维度:一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雷锋始终以“为人民服务”为人生信条,从冒雨护送老人、为战友缝补衣物到在岗位上“干一行爱一行”,将抽象的道德理念转化为日常点滴行动,这种“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的精神(《雷锋日记》),是其精神内核的集中体现。二是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雷锋始终将个人融入集体,他在日记中写道:“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事业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最有力量”,这种重视集体利益、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品格,成为社会主义道德中处理个人与集体关系的典范。三是艰苦奋斗与爱岗敬业的实践态度,无论是作为拖拉机手、推土机手还是解放军战士,雷锋始终以“螺丝钉”精神对待工作,在平凡岗位上追求卓越——他钻研驾驶技术成为“红旗手”,节约每一个螺丝钉、每一度电支援国家建设,这种“在平凡中创造不凡”的奋斗精神,为不同时代的人们提供了可效仿的行为标杆。
领导人论述
毛泽东在1963年3月的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简洁而有力地奠定了运动的基调,将一个普通战士的事迹提升为全社会的道德标杆。周恩来的题词 “向雷锋同志学习:爱憎分明的阶级立场,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奋不顾身的无产阶级斗志”,则从四个维度精准概括了雷锋精神的内涵,为学习活动提供了具体指引(出处:《人民日报》,1963年3月6日刊发,第1版)。
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后多次强调雷锋精神的时代价值,1980年他指出:“雷锋精神是永恒的,是社会主义中国的精神标志之一。我们要世世代代学习雷锋精神。”这一论述让学雷锋运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得以延续,明确了其跨越时代的道德意义。
重要文件
1963年2月,共青团中央印发《关于在全国青少年中广泛开展“学习雷锋” 运动的通知》,这是最早推动学雷锋运动的官方文件。通知要求各级团组织通过报告会、故事会、办专栏等形式,宣传雷锋事迹,并组织青少年开展“做好事、送温暖”活动,将学习活动转化为具体实践。(出处;中国雷锋网www.chinaleifeng.com)
进入新世纪,2013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提到“深化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大力弘扬雷锋精神,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学雷锋实践活动,采取措施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以城乡社区为重点,以相互关爱、服务社会为主题,围绕扶贫济困、应急救援、大型活动、环境保护等方面,围绕空巢老人、留守妇女儿童、困难职工、残疾人等群体,组织开展各类形式的志愿服务活动,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风气。”(出处:《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中央文献出版社,第584页。)
道德意义
学雷锋运动为中华民族编织了一张细密而温暖的道德记忆网络。雷锋那穿着军装、笑容朴实的形象,与“助人为乐”“甘于奉献”的行为紧密绑定,成为几代人心中“好人”的具象化符号——这种记忆如此鲜活,以至于当人们看到有人让座、助人时,会自然联想到“学雷锋”,让抽象的道德规范有了可感知的载体。
“螺丝钉精神”所蕴含的敬业态度,沉淀为社会对“岗位奉献”的道德认同。无论是工厂里钻研技术的工人,还是课堂上默默耕耘的教师,他们的坚守都能在雷锋“干一行爱一行”的记忆中找到共鸣,让“认真负责”成为跨越职业界限的道德共识。
而“学雷锋日”“志愿服务”等形式的延续,则让这种道德记忆获得了代际传递的生命力。从20世纪60年代的“做好事不留名”,到如今的社区志愿服务,雷锋精神的内核始终未变,只是以更贴近时代的方式唤醒着人们心中的善意。这种记忆如同一条隐形的纽带,将不同年代的道德实践串联起来,让“向善”成为中华民族集体意识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上一篇 : 两弹一星精神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