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弹一星精神
发布日期:2025-08-04
浏览量:
历史背景与时间节点
20世纪50至70年代,国际局势风云变幻,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实行严密的政治孤立与军事封锁,核讹诈与核垄断成为悬在国家头顶的利剑。为打破超级大国的核威慑,巩固新生政权,保障国家主权与安全,党中央高瞻远瞩,作出了独立自主研制“两弹一星”(原子弹、氢弹、人造卫星)的战略决策。
1955年,党中央正式决定发展核工业,拉开了“两弹一星”研制的序幕;1960年11月,我国第一枚近程导弹“东风一号”发射成功,迈出关键一步;1964年10月16日,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震惊世界;1967年6月17日,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速度远超美俄等国;1970年4月24日,“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发射升空,标志着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在这15年间,一代代科研工作者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用智慧与汗水铸就了共和国的“核盾牌”与“太空梦”。
核心内容
“两弹一星”精神诞生于新中国百废待兴的艰难岁月,是老一辈科研工作者在研制原子弹、氢弹和人造卫星的壮阔实践中熔铸的精神丰碑,其核心内容凝聚着中华民族在特殊历史时期的精神力量。
热爱祖国、无私奉献是这一精神的灵魂。面对帝国主义的核讹诈,一批顶尖科学家毅然放弃海外优渥条件,隐姓埋名扎根戈壁。他们中有人告别病妻弱子,有人推迟婚期,甚至有人长眠于试验场,用“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抉择,将个人命运与民族存亡紧密相连,诠释了“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赤子情怀。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精神的底色。在西方国家技术封锁、国内经济困难的双重压力下,科研工作者以“算盘打数据、土法搞实验”的韧劲闯关夺隘。没有先进设备,就用马灯代替精密仪器;缺乏资料文献,就从废纸堆里拼凑信息。正是这种不依赖外援、凭双手创造奇迹的骨气,让中国在短短十余年里突破核技术壁垒,打破了超级大国的垄断。
大力协同、勇于登攀是精神的实践路径。“两弹一星”工程涉及上千个科研单位、几十万建设者,形成了“全国一盘棋”的协作格局:工厂连夜赶制零件,部队冒雪运送物资,科研人员跨学科联合攻关。同时,他们以“敢为天下先”的魄力挑战尖端,在理论空白处探索,在技术禁区突破,最终实现了从“零”到 “领先”的跨越,创造了人类科技史上的奇迹。
这三种特质相互激荡,既传承了中华民族的坚韧品格,又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至今仍是激励中国突破“卡脖子”技术、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的精神引擎。
领导人论述
1988年10月24日,邓小平同志在视察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工程时的讲话中深刻指出:“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这段话不仅肯定了“两弹一星”工程的战略意义,更揭示了其背后精神力量的价值——它是一个民族能力与尊严的象征,是国家兴旺发达的精神基石。(出处:《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79页。)
江泽民在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大会上强调:“伟大的事业,产生伟大的精神。在为‘两弹一星’事业进行的奋斗中,广大研制工作者培育和发扬了一种崇高的精神,这就是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他将这种精神视为“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号召全党全社会学习传承。(出处:共产党员网news.12371.cn)
重要文件
1999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联合印发《关于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并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决定》。文件中,首次明确阐述了两弹一星精神的核心内涵,指出这种精神“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和科学精神的生动体现,是中国人民在20世纪为中华民族创造的新的宝贵精神财富”。文件强调,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继续弘扬这种精神,“激励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同心同德,开拓进取,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出处:《光明日报),1999年9月19日刊发,第1版。
道德意义
两弹一星精神早已超越了具体的历史事件,沉淀为中华民族深层的道德记忆。那些隐姓埋名的科学家们,用“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选择,在民族记忆中刻下了“奉献”的道德坐标——它让后世明白,个人的价值不在于名利的喧嚣,而在于对国家与民族的默默担当,这种记忆成为衡量“爱国”的隐性标尺。
戈壁滩上用算盘算出的数据、草棚里彻夜不灭的灯光,将“自力更生”的坚韧品格融入民族血脉。当后人面对技术难题与发展困境时,这段记忆总会被唤醒,成为“不依赖他人、靠自己力量突破瓶颈”的精神动力,让“艰苦奋斗”不仅是一句口号,更是刻在骨子里的行动自觉。
而“大力协同”的集体智慧,则塑造了“团结攻坚”的道德共识。数万人围绕一个目标协同作战,不分你我、不计得失的场景,让“集体力量大于个体之和”的信念深入人心。这种记忆在载人航天、高速铁路等重大工程中不断重现,成为凝聚各方力量、攻克尖端难题的精神纽带,让两弹一星精神始终在时代发展中焕发着鲜活的道德生命力。
上一篇 : “三反”“五反”运动
下一篇:学雷锋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