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发布日期:2025-08-04
浏览量:
历史背景与时间节点
步入新时代,我国在经济、科技等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但与此同时,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全球化浪潮带来多元文化碰撞,国内经济社会快速转型,新的社会矛盾与问题不断涌现。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公民道德建设面临着新挑战。市场经济规则、政策法规、社会治理体系尚在持续完善阶段,不良思想文化趁机侵蚀,网络空间中有害信息肆意传播,导致道德领域问题频出。一些地方和领域,道德失范现象不同程度存在,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仍较为突出;部分社会成员道德观念模糊、缺失,美丑不分,见利忘义、损人利己之事时有发生;造假欺诈、不讲信用的现象屡禁不止,甚至出现突破公序良俗底线、伤害国家尊严和民族感情的事件。
2001年,党中央颁布《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公民道德建设提供了重要指导,有力推动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历经近二十年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世情、国情、党情发生巨大变化,原有的纲要已难以完全满足新的道德建设需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公民道德建设,一系列重要部署推动思想道德建设成效显著,但新问题的出现呼唤着新的道德建设指引。2019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为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指明方向。
核心内容
《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涵盖多方面内容,从总体要求到具体实践,构建起完整体系。总体要求上,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实现伟大梦想,着眼构筑中国精神、价值与力量,促进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密团结。坚持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社会主义道德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在继承传统中创新发展,注重提升道德认知与推动道德实践相结合,发挥社会主义法治的促进和保障作用,倡导与治理并举。
重点任务聚焦筑牢理想信念之基,通过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引导人们坚定 “四个自信”,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宣传教育、融入日常生活、德法兼治等方式,让其成为人们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挖掘其蕴含的思想理念与传统美德并创新发展;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深化历史教育,传承红色基因,倡导积极向上的理念与精神。
在实践层面,深化道德教育引导,将立德树人贯穿学校教育全过程,丰富实践活动,营造良好网络空间道德环境,发挥制度保障作用,从教育、实践、网络、制度等多维度发力,全面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
领导人论述
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对公民道德建设发表重要论述。他强调核心价值观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国家和社会的德。指出必须加强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激发人们善良的道德意愿与情感,培育正确道德判断和责任,提高道德实践能力,引导人们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向善的力量。在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方面,明确提出必须坚持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相统一。这些论述充分体现了党对道德建设的高度重视,为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深刻阐明了公民道德建设的重大意义、基本内涵与目标任务。
重要文件
《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是核心文件,明确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总体要求、重点任务等内容。它继承2001年《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部分内容,又立足新时代进行创新。突出问题导向,着重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对党员领导干部、青少年和社会公众人物等重要群体及重点领域道德建设的要求,强化法治保障、网络空间、生态文明、对外交往等方面内容。从顶层设计上为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提供系统性指导,是开展道德建设实践、提升全民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的行动指南。
道德意义
从道德记忆视角看,《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在全社会范围内重塑与强化道德记忆。它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传统美德等道德元素融入日常生活与教育实践,不断加深人们对这些道德理念的认知与记忆。例如,通过学校教育将道德规范从小根植于学生心中,让其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强化对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价值观的记忆与践行;在社会层面,各类道德模范评选与宣传活动,让榜样事迹成为生动的道德记忆案例,激励人们效仿。
同时,针对道德领域存在的问题,纲要的实施起到修正与纠偏道德记忆的作用。通过制度约束与教育引导,让人们重新明确正确的道德观念,摒弃不良道德行为与观念带来的错误记忆,使社会道德记忆朝着积极健康方向发展。它还为不同代际间的道德传承搭建桥梁,老一辈的传统美德与新时代道德要求得以融合传承,让中华民族的道德记忆在延续中不断丰富与发展,为社会和谐稳定、国家发展进步提供深厚道德根基。
上一篇 :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