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道德记忆理论
党的道德观
党德建设史
道德故事
党德记忆载体
党德视听志
学术研讨
实践活动
原创作品
精品微课
经典影像
搜索

抗洪精神

发布日期:2025-08-04 浏览量: 

历史背景与时间节点

1998年夏,我国长江、嫩江、松花江流域遭遇历史罕见的特大洪水,长江流域发生全流域性大洪水,8次洪峰接连冲击中下游地区,嫩江、松花江流域也出现超历史纪录的特大洪水。这场洪水持续时间长、涉及范围广、灾害损失重,严重威胁着数千万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从6月到9月,全国上下展开了一场波澜壮阔的抗洪抢险斗争,数百万军民日夜奋战在抗洪一线,最终取得了这场斗争的全面胜利。正是在这场与洪魔的殊死较量中,抗洪精神应运而生并逐渐凝聚升华,成为镌刻在民族记忆中的精神丰碑。

事件概述与核心内容

在1998年的抗洪抢险中,从解放军战士到地方干部,从普通群众到社会各界人士,都以实际行动诠释着团结一心、奋勇抗灾的信念。解放军和武警部队累计投入兵力超过30万人次,他们不畏艰险、冲锋在前,在堤坝险情最危急的地方筑起“血肉长城”,用身体堵住管涌、用肩膀扛起沙袋,不少战士为此献出了年轻的生命。沿江各级干部群众全员动员,与部队官兵并肩作战,不分昼夜巡查堤坝、转移群众、运送物资,形成了军民联防、干群携手的强大合力。

这场斗争所孕育的抗洪精神,其核心内涵被凝练为“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万众一心、众志成城” 展现的是全国人民在灾难面前凝聚起的磅礴力量,不分地域、不分行业,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彰显的是面对洪魔肆虐时的无畏勇气,越是艰险越向前,以坚韧意志对抗自然伟力;“坚韧不拔、敢于胜利”则体现了在漫长而艰苦的斗争中始终坚守的信念,无论灾情如何反复,夺取胜利的决心从未动摇。

领导人论述

江泽民同志在1998年9月召开的全国抗洪抢险总结表彰大会上,对抗洪精神作出了深刻阐释:“在同洪水的搏斗中,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展示出了一种十分崇高的精神。这就是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的伟大抗洪精神。”(出处:《江泽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30页。)

他还强调:“抗洪精神,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精神的大发扬,是我们党和军队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的大发扬,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在当代中国的集中体现和新的发展。”(出处:《江泽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31页。)

1952253853622935552.png

重要文件

1998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表彰全国抗洪抢险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决定》,在这份文件中,不仅对抗洪抢险斗争中的先进典型进行了表彰,更明确指出“在这场伟大的斗争中,形成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的伟大抗洪精神”。文件号召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学习和弘扬抗洪精神,将其转化为推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行动,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而努力奋斗。(出处:《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548页。)

1952253715156377600.png

道德意义

从道德记忆的维度看,抗洪精神为中华民族注入了深刻而持久的精神印记。当洪水肆虐的危急时刻,无数人挺身而出的身影,成为“集体主义”最生动的注脚——这种“舍小家为大家”的抉择,超越了个体利益的考量,沉淀为社会共识中“团结”的道德准则,让人们在回望时始终能感受到集体力量的温暖与厚重。“顽强拼搏”的抗争姿态,则塑造了民族性格中“不屈”的道德记忆。那些在堤坝上连续作战、累倒在一线的身影,那些面对险情喊出“人在堤在”的誓言,将“不畏艰难”的信念镌刻进代际传承的精神基因,成为面对困境时自然涌现的价值选择。而“敢于胜利”的坚定信念,更升华为一种“乐观进取”的道德底色。它让人们记住,无论灾难多么严重,只要信念不倒、行动不止,就没有跨不过的难关。这种记忆在后续的抗震救灾、抗击疫情等斗争中不断被唤醒,成为凝聚人心、共克时艰的精神纽带,让抗洪精神始终保持着鲜活的道德生命力。

文章来源:中华伦理文明研究中心  文章编辑:admin 

上一篇 : 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