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
发布日期:2025-08-04
浏览量:
历史背景与时间节点
21世纪初,我国改革开放步入深水区,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度调整。党员队伍规模持续壮大,截至2004年,党员人数已达6960万。但与此同时,部分党员在复杂环境下,出现理想信念动摇,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不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信心不足;宗旨意识淡薄,服务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欠缺,甚至以权谋私、贪污腐败;组织纪律松弛,不遵守党的纪律和规矩,在党内和社会上造成不良影响。
2002年,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这一重要任务。2004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正式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为先进性教育活动奠定坚实理论根基。同年11月,中共中央下发《关于在全党开展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意见》,宣告活动正式启动。
整个教育活动分三批推进:2005年1月至6月,在县及县以上党政机关和部分企事业单位开展;2005年7月至12月,覆盖城市基层和乡镇机关;2006年1月至6月,在农村基层展开。至2006年6月,先进性教育活动基本收官,覆盖全党7000多万名党员。
事件概述与核心内容
活动以“提高党员素质、加强基层组织、服务人民群众、促进各项工作”为根本目标。通过系统且深入的学习动员、全面客观的分析评议以及扎实有效的整改提高三个关键阶段,着力解决党员在理想信念、工作作风、组织纪律、服务群众等多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从党政机关到基层单位,从城市到农村,全面提升党员队伍整体素质与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 。
核心内容有以下方面:
思想建设: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核心学习内容,深入学习党章和党的各项理论知识,强化党员“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通过集中学习、个人自学、专题讲座等形式,让党员深刻领会党的先进性内涵,增强对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党性分析:要求党员严格对照党章规定的党员标准,全面查摆自身问题。广泛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深入剖析思想根源,认真撰写党性分析材料。在此过程中,党员们直面自身不足,明确努力方向,实现自我反思与自我提升 。
整改落实: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如办事效率低下、推诿扯皮、脱离群众等,制定详细且具针对性的整改措施。同时,建立长效机制,如党员联系群众制度,要求党员定期走访群众,了解群众需求;服务承诺制,促使党员公开承诺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切实将整改成果落到实处,提升群众满意度。
领导人论述
胡锦涛在2005年1月《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着重指出:“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特征,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就是要使全体共产党员认真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定理想信念,坚持党的宗旨,增强党的观念,发扬优良传统,保持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出处:《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610页。)
2005年10月,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他进一步强调:“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思考问题和开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出处:《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961页。)
重要文件
《中共中央关于在全党开展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意见》(2004年11月印发):明确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活动指导思想,以提高党员素质、加强基层组织、服务人民群众、促进各项工作为目标要求,按照学习动员、分析评议、整改提高三个阶段稳步推进。同时,提出“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务求实效”“坚持正面教育为主,认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等五项指导原则,为活动开展提供根本遵循。(出处:《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413-423页。)
《关于认真做好第一批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学习动员阶段工作的通知》(2005年1月,中央先进性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印发):对学习内容进行细化,涵盖党章、《江泽民论加强和改进执政党建设》等重要文献,明确要求“确保学习培训时间不少于40小时”,通过扎实的学习培训,强化党员理论武装,为后续活动开展筑牢思想基础。(出处:《人民日报》,2005年1月18日刊发,第1版。)
道德意义
从道德记忆维度审视,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全党构建起“先进性”的集体道德记忆框架:通过查摆“脱离群众”问题,落实“为民服务”整改举措,如设立党员责任区、党员示范岗等,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抽象理念具象化、实践化,使其深深扎根于党员群体的道德认知与行为准则中,成为党员群体的核心道德记忆,以此强化宗旨记忆;以党章为基准进行党性分析的过程,促使“理想信念”“廉洁自律”“忠诚担当”等道德要求内化为党员自觉遵循的行为准则,形成“先进性即道德纯洁性”的高度认知共识,为党员行为提供明确道德指引,进而固化党性标尺;而广泛且深入开展的批评与自我批评,传承和发扬了延安整风以来党内道德净化的优良传统,这种自我革新、自我净化的方式,成为后续党内教育活动的道德记忆范本,推动党的优良道德传统代代相传、不断延续,实现了批评传统的传承。
上一篇 :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下一篇:抗洪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