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发布日期:2025-08-04
浏览量:
历史背景与时间节点
2001年,党中央颁布《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彼时,我国正处于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迈向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特别是十四大以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呈积极态势,但公民道德建设仍存问题,如一些领域道德失范,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长,欺诈现象频发,严重损害经济社会秩序与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在此背景下,《纲要》应运而生,以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体系。
核心内容
《纲要》的核心内容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五爱”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着力点,在全社会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具体如下:
核心与原则:公民道德建设要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这是社会主义道德区别和优越于其他社会形态道德的显著标志,要求每个公民不论社会分工和能力大小,都应在本职岗位为人民服务。同时,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社会主义社会中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根本一致,要引导人们正确处理三者关系,反对小团体主义等,将个人理想融入人民共同理想。
基本要求: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是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也是每个公民应承担的法律义务和道德责任。要引导人们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反对封建迷信和好逸恶劳,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着力点: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是公民道德建设的着力点。社会公德倡导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鼓励人们做好公民;职业道德强调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鼓励人们做好建设者;家庭美德提倡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鼓励人们做家庭好成员。
基本道德规范: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努力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领导人论述
江泽民同志在《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出处:《论“三个代表”》,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179-180页。)
他强调精神文明建设,说到底,是要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同时,必须始终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发展,重视思想、道德和教育、科学、文化的建设,将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这为《纲要》的制定与实施提供了重要指引,凸显公民道德建设在国家发展全局中的重要地位,明确道德建设对于弘扬民族精神、促进社会进步的关键作用。
重要文件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共中央2001年9月20日印发实施,文号为中发〔2001〕15号)明确,公民道德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重在建设、以人为本,在全民族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实施路径上,强调公民道德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要靠教育,也要靠法律、政策和规章制度。必须综合运用各种手段,把提倡与反对、引导与约束结合起来,通过严格科学的管理,培养文明行为,抵制消极现象,促进扶正祛邪、扬善惩恶社会风气的形成、巩固和发展。(出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道德意义
《纲要》为社会留存了丰富道德记忆,它将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优良道德传统以文本形式固定,像为人民服务精神、集体主义原则等融入社会记忆深处。通过推动道德实践,让诚实守信、尊老爱幼等道德行为成为大众集体记忆的生动片段,强化社会成员对美好道德的认同与传承。在面对多元价值观冲击时,《纲要》成为唤起正面道德记忆、凝聚社会共识的关键力量,促使人们坚守道德底线,推动社会道德水平稳步提升。
上一篇 : “三讲”教育
下一篇: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